1.什么是PBOC规范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PBOC规范全称为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是一套系列规范,对IC卡的设计、生产、使用等过程进行了规范要求。
2.背景
制定PBOC规范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自主可控
大力推动国密算法与国产芯片在金融IC卡中的应用。
2)行业拓展
解决快速支付行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电子现金分时、分段计费支付方式;提供电子现金冻结功能。
3)创新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银发〔2011〕64号)文件对金融IC卡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金融IC卡应用与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创新型应用的整合。
4)国际使用
为我国持卡人到国际上使用金融IC卡做好准备。
3.PBOC 3.0简介
3.1 PBOC规范发展历程
1) PBOC 1.0规范:
1997年发布,内容包括电子钱包、电子存折系列。PBOC1.0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IC卡开始进入统一规范的时代,为建立全国统一的IC卡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2) PBOC 2.0规范:
2005年发布,内容包括借/贷记、电子钱包、电子存折系列。PBOC2.0规范从PBOC1.0的电子钱包/电子存折功能扩展到了借记/贷记应用,并初步明确了与应用无关的非接触式发展技术路线,PBOC2.0的颁布为磁条卡平稳过渡到金融IC卡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也成为终端先行进行改造、做好受理准备的必要前提。
3) PBOC 2.0(2010)规范:
2010年发布,内容包括借/贷记(小额支付)、电子钱包、电子存折系列。该版本的规范在完全符合原借记/贷记应用的基础上,很好地支持了非接触应用和小额支付应用。
4) PBOC 3.0规范:
2013年发布,内容包括借/贷记(小额支付)、电子钱包、电子存折系列。该版规范更加注重行业合作、创新应用,该版规范更加注重行业合作、创新应用。
3.2 PBOC 3.0升级背景
为全面支持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适应当前金融IC卡多领域应用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着手开展第三次PBOC规范升级工作。PBOC规范升级主要为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
1)行业拓展
适应公共服务领域对电子现金分时、分段计费支付方式、电子现金冻结等功能的行业需求,促进金融IC卡在高铁、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2)创新支付
实现金融IC卡应用与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创新型应用的整合,促进线下线上渠道融合。
3)跨境使用
满足中国持卡人特别是在港澳地区使用金融IC卡进行电子现金支付的需求。
3.3 PBOC3.0升级的主要内容
PBOC3.0规范主要是在PBOC2.0规范2010年版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和修订:
1)增补内容:
为满足金融IC卡在公交、地铁、高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需求,增补了非接触式IC卡小额支付扩展应用规范;
为解决中国持卡人在港澳地区使用金融IC卡进行支付的问题,增补了电子现金双币支付应用规范;
为满足金融IC卡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创新支付方式中的应用需求,完成线下线上渠道整合,增补了IC卡互联网终端规范;
为保证金融交易安全,增补了借记/贷记应用安全增强规范。
2)修订内容:
删除一些不再适用的内容,例如由于电子钱包/电子存折已处于退市阶段,故在标准中删除了电子钱包/电子存折应用及其扩展应用规范;
根据当前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主流标准的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了补充完善,特别是与EMV、ISO等国际规范保持同步;
针对目前新的业务需求进行完善,如小额快速支付等应用中对卡片记录圈存日志和qPBOC交易日志的需求,在标准中增加圈存日志和qPBOC交易日志内容;
根据在使用过程和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标准中一些兼容性问题进行明确,使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
对原标准中表述不清、不充足的内容进行明确,比如在终端规范中明确了终端应当终止及不应当终止交易的若干情况。
4.推行PBOC 3.0规范的意义
PBOC 3.0规范版本的升级,适应了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新要求,为金融IC卡进一步扩大应用奠定了基础,对推进金融创新和提升金融服务民生的水平有重要意义。